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爆炸极限计算公式,以及爆炸极限计算公式中的n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爆炸极限,如何计算?
1、爆炸极限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实验获得的。
2、爆炸极限. 是指遇火种时会产生爆炸的空气中含有该种气体的体积比范围。氢气的爆炸极限是0%~7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0%~7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3、气体或蒸汽爆炸极限是以可燃性物质在混合物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如氢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为4%~75%。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可燃性物质在混合物中所占体积的质量比来表示的,例如铝粉的爆炸极限为40g/m1。
4、爆炸极限是表征可燃气体和可燃粉尘危险性的主要示性数。当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将这一浓度范围的混合气体(或粉尘)称作爆炸性混合气体(或粉尘)。
5、可燃气体(蒸气)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化学当量浓度 各种可燃气体和燃性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可用专门仪器测定出来,或用经验公式估算。爆炸极限的估算值与实验值一般有些出入,其原因是在计算式中只考虑到混合物的组成,而无法考虑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仍不失去参考价值。
爆炸极限
1、氢(H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高压和低温下可转化为无色液体,且微溶于水。氢气极易燃烧,与空气混合在遇到火花时可能发生剧烈爆炸。在特定条件下,如与氯混合在阳光照射下,或与氟混合在暗处,甚至可能自然爆炸。此外,储存于钢瓶中的氢气在受热时同样可能引发爆炸。
2、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均匀混合后,形成预混气,在遇到明火时会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这个范围分为两个界限:爆炸极限下限:这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低于这个浓度,即使遇到明火也不会发生爆炸。爆炸极限上限:这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
3、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混合均匀,形成预混气体,遇火源时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混合物的爆炸极限分为爆炸下限(着火)和爆炸上限(着火):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上限是易燃混合物爆炸时的高浓度。
环氧乙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是多少。
1、爆炸下限低于10%的气体。例如:乙炔、氢气、甲烷、乙烯、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水煤气、硫化氢、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例如: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喷漆棉、火胶棉、赛璐珞棉、黄磷等。
2、例如:乙炔,氢,甲烷,乙烯,丙烯,丁二烯,环氧乙烷,水煤气,硫化氢,氯乙烯,液化石油气,电石,碳化铝。
3、本规范中的可燃气体是指爆炸下限浓度(V%)为10%以下或爆炸上限与下限之差大于20%的甲类气体或液化烃、甲B、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少量有毒气体。 本规范中的有毒气体是指硫化氢、氰化氢、氯气、一氧化碳、丙烯腈、环氧乙烷、氯乙烯。
4、所有可燃气体都拥有各自的爆炸极限。氢气、氨、一氧化碳、甲烷、乙烷、乙烯、苯、甲苯、环氧乙烷、乙醚、乙醛、丙酮、乙醇和甲醇等部分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如下表所示。例如,氢气的爆炸极限为0%至75%,氨的爆炸极限为15%至27%,一氧化碳的爆炸极限为15%至72%,以此类推。
5、⑵爆炸下限10%的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的固体物质。如:爆炸下限10%的气体丁烷爆炸下限是9%、甲烷爆炸下限是0%、;固体物质碳化钙(电石)遇到水发生反应产生爆炸下限10%气体乙炔(电石气),乙炔的爆炸极限是8-81%。
含有氧气混合气体爆炸极限怎么计算
1、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如图所示:例如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5%~74%。
2、因为乙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会发生爆燃,在空气中爆炸极限:3%-73%(体积分数)。相关规定要求电焊作业时,乙炔瓶与氧气瓶距离不得低于5~7米,两气瓶与焊接点火源保持10米以上距离,乙炔瓶禁止卧放。
3、爆炸下限公式:(体积)爆炸上限公式:(体积)式中 L下——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下限;L上——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上限;n——1mol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原子数。
关于爆炸极限计算公式和爆炸极限计算公式中的n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