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510282015?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规定
- 2、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怎么布置,具体规范要求
- 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变测试怎么做?
- 4、测量混凝土温度的方法有哪些
- 5、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温度监控指标有哪些?
- 6、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有哪些?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规定
在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温度监测,以确保混凝土的温度不超过规定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最大温度不应超过35℃。如果混凝土的温度超过了规定的限制,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喷水、覆盖保温材料等。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指标宜应符合以下规定: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0℃/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规定主要包括入模温度控制、浇筑体温度升降控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控制,以及降温速率控制等方面。首先,入模温度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以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混凝土开裂风险。
当设计无要求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一般应控制在25℃以内。在混凝来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应遵循: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源抗裂能力时,不大于25℃~30℃。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20℃。
第0.4条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 50°C;2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 25°C;3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千 0°C/d;4 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 20°C 。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怎么布置,具体规范要求
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2、具体来说,测温点应沿浇筑高度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布置,垂直测点间距一般为500~800mm;在平面上,测温点应布置在边缘与中间,平面测点间距一般为5~5m。这样可以确保测温点分布均匀,能够全面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且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合理布置。
3、首先,测温点应位于平面结构的中心,以捕捉整体温度变化趋势。 其次,侧边和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也是布置测温点的重要位置,这些地方温度变化较大,容易影响混凝土的散热和温度分布。 主风向部位的测温点设置也很重要,因为风向会显著影响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差。
4、首先,测温点的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这意味着测温点应该能够真实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为了实现这一点,可以在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上布置测温点,并沿浇筑高度在底部、中部和表面设置测温点。
5、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时,需要关注的关键因素和规范要求如下: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显著、散热性强、受环境影响大的位置,例如结构中心、侧边及拐角,以及主风向部位。这些地方容易出现绝热温升和收缩拉应力,因此测温点的设置至关重要。
6、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 概述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测温点的布置对于监控混凝土内部温度至关重要。合理的测温点布置能够准确反映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分布,为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提供重要依据。规范内容 测温点数量与位置: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大小、形状和散热条件,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变测试怎么做?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可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可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通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前期升温阶段间隔为2小时一次,峰值过后至保温覆盖层完全拆除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间隔时间,但需满足标准要求。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可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通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前期升温阶段间隔为2小时一次,峰值过后至保温覆盖层完全拆除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间隔时间,但需满足标准要求。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7天内,每昼夜可不少于24次;以后可按每昼夜6-8次进行测试,入模温度进行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
混凝土浇筑 初凝前:每0.5h 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12h:每2h 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24h:每4h 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72h:每8h 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15d:每24h 测一次; 当内外温差小于15℃时 ,停止测温。
测量混凝土温度的方法有哪些
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表面温度计:表面温度计可用于测量混凝土表面的温度。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实时监测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情况,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无线传感器: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温度传感器布置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可以有效地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采用棒式温度计进行测温,在各测温点设置孔洞,为在混凝土中形成测温孔,可用PVC管,直径10~15㎜,底部封闭,上口敞开,长度根据结构不同而设。也可用10~12钢筋短棒,浇筑于混凝土中,在混凝土终凝后拨出。在测温孔内放置温度计,并用棉花塞实,即可读数。
在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测温方法共有五种。一种是使用棒式温度计,在混凝土中设置测温孔。这些孔可以由PVC管制成,直径介于10至15毫米之间,底部封闭,上口敞开,根据结构的不同,孔的长度会有所变化。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直径10至12毫米的钢筋短棒,将其浇筑入混凝土中,在混凝土终凝后将其拔出。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温度监控指标有哪些?
温度监控指标如下: 内外温差:小于25℃;降温速度:小于1~0℃/d; 揭开保温层时的温差:小于15℃。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规定主要包括入模温度控制、浇筑体温度升降控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控制,以及降温速率控制等方面。首先,入模温度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以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混凝土开裂风险。
【答案】:温控指标应符合规定:⑴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C;⑵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度(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C;⑶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0°C/d;⑷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C。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指标宜应符合以下规定: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0℃/d。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有哪些?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 测温点和测温频率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测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确保混凝土质量,测温点应均匀分布,覆盖整个混凝土结构。同时,测温频率应根据混凝土的龄期、环境温度和混凝土用途进行调整,确保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
测温点布置原则:测点须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大体积砼内各部位的温度,从大体积混凝土高度断面考虑,应包括底面、中心和上表面,从平面考虑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
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3)主风向部位。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方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510282015?、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方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