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ppt,以及九年级化学氧气教材分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制取氧气的知识点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2H2O2=MnO2=2H2O+O2↑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3 = MnO2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⒊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下图)⒋收集方法:⑴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在九年级人教版的化学学习中,氧气的制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我们来看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其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其次,加热氯酸钾也可以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实验室制法:主要采用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的方法,催化剂二氧化锰能有效提升反应速率。实验装置图示有助于理解,氧气的收集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验满时,排水法看气泡,排空气法则需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课件
1、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
2、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第一章《化学改变了世界》包括多个知识点,如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物质的变化、观察实验的方法等。通过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例如绿色化学和物质组成的奥秘。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包括:2KMnO4△→2K2MnO4+MnO2+O2↑,2KClO3MnO2△→2KCl+3O2↑,2H2O22MnO2→2H2O+O2↑。
4、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涵盖了一系列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这些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还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同时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5、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的知识总结,第一章是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二章是水和溶液。具体知识点如下: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知识点包括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物质的变化,观察实验的方法,课本中四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绿色化学,物质组成的奥秘等。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
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三种较为常见:首先是高锰酸钾法,其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在这个方法中,高锰酸钾作为反应物,是一种固体粉末。实验时,将高锰酸钾固体粉末置于大试管中,用带有棉花的导气管塞紧,加热即可使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在初三化学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如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过氧化氢分解:2H2O2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即2H2O2=MnO2=2H2O+O2↑。第二种是氯酸钾分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即2KClO3=MnO△=2KCl+3O2↑。
氧气的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其中,高锰酸钾(KMn04)分解反应的原理是2KMn04=加热=2K2MnO4+MnO2+O2 ↑。氯酸钾(KClO3)分解反应的原理是2KClO3 =加热/MnO2=2KCl+3 O2 ↑。过氧化氢(H2O2)分解反应的原理是2H2O2 =MnO2=2H20+2O2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初三化学三个制氧方程式如下: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条件:MnO加热)。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加热)。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2H2O=2H2O+O2↑(条件:二氧化锰)。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将高锰酸钾粉末小心地添加到试管中,然后使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高锰酸钾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控制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反应顺利进行并避免试管破裂。第二种方法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九年级人教版氧气的制取有哪些知识点?
1、在九年级人教版的化学学习中,氧气的制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我们来看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其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其次,加热氯酸钾也可以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2、制取:排水法适合不溶于水的气体,向上排气法适合比空气重的气体(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氧气32可以,广口瓶正放,导管伸入到瓶底,因为收集气体比空气重,就将空气挤了出来),向下排气法适合比空气轻的气体,如氢气,氨气,广口瓶倒放导管伸入瓶底。氧气的收集可以用向上排气法和排水法。
3、收: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或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收集氧气。
4、氧气的制作方法如下:实验室中有三种常见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氯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方法)。氧气,化学式O2,相对分子质量3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
5、深度冷冻法制取氧气的方法的工作原理是使空气在低温下由于液化点不同而分离。
6、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原理就是含氧化合物受热分解。
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
实验室制法:主要采用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的方法,催化剂二氧化锰能有效提升反应速率。实验装置图示有助于理解,氧气的收集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验满时,排水法看气泡,排空气法则需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 = 2H2O + O2,其中H2O2表示过氧化氢,H2O表示水,O2表示氧气。此反应中生成的氧气质量为0.8g,这是通过实验测定得出的。在进行此反应时,需要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使用过氧化氢(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共同加热是一种常见且安全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应将二氧化锰加入到过氧化氢试剂中,试管夹应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性质和质量不变,实验室通常使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认识氧气跟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学会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用观察归纳的方法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2)用对比实验等方法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教学设计如下: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经过反应产生的化合物(有两种元素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称为氧化物。
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ppt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九年级化学氧气教材分析、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设计ppt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