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曲线,以及气体的溶解度曲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固体物质在温度影响下的溶解行为。首先,对于大多数固体,如硝酸钾,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出显著增长,形成典型的陡升型曲线。这意味着在加热过程中,这些物质的溶解能力会急剧增强。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形成的溶解度曲线呈陡峭上升的趋势,例如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即是如此。这种特性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显著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固体物质遵循这一规律,但也有例外情况。
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然而,也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显示,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表明这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量变化不大。更为特殊的是,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显示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这表明对于这类物质,温度的上升反而会导致其在溶剂中的溶解量减少。
以此类推,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A,而5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小于15克的B。因此,在40℃时,如果将15克A和15克B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克水的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后,A会全部溶解而B不会全部溶解。由此可以看出,在40℃时B的溶解度较低。
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的区别?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2、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气体溶解度是指压强在101千帕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因为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和温度的影响。温度 温度、压强。
3、溶解度表示方法: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g)”。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吗?
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显著。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反之则减少。当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量达到饱和时,即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值,氯化铵就不会再溶解于水。也就是说,在任何温度下,只要氯化铵的溶解量达到饱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氯化铵就不会再溶解于水。
因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氯化铵溶液的组成不变,即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都不变,所以采用升温法不能改变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改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要改变溶液的组成。
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各异。在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达到24g,这意味着在100g的水中溶解24g的氯化铵,溶液即达到饱和状态。当温度升高至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增至50g,也就是说,在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的氯化铵。因此,25g的氯化铵只需溶解在50g的水中,就能形成饱和溶液。
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氯化铵为无色立方体结晶,味咸,比重53,熔点400℃,加热100℃开始升华,在338℃时分解成氨和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不易溶于酒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水溶液呈酸性,对大多数金属有腐蚀作用。
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曲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气体的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曲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