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氧化碳中毒分级表,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分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一氧化碳毒理学
-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疾病诊断
- 3、如何利用一氧化碳的毒性
- 4、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分级
一氧化碳毒理学
1、稳定性:在中性、酸性介质中稳定禁配物:强氧化剂、碱类。避免接触条件:明火、高温。聚合危害:不能出现。分解产物: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物碳毒理学:急性毒性:LD50:3160 mg/kg (大鼠经口);5000mg/kg(大鼠经皮)。慢性毒性:在症状、体征和血液CHE活性方面均未发现显著差别。
2、急性毒性:大鼠吸入320mg/L×2小时,呼吸停止。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明火或强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本品易聚合,只有经过稳定化处理才允许储运。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4、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噪音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5、环境行为: 易燃性:氰化氯甲烷遇明火、高热易燃,受热分解能释放出高毒蒸气。 反应性:遇水或水蒸气、酸或酸气会产生有毒的可燃性气体。若与强氧化剂接触,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燃烧或分解产物:燃烧或分解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氯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疾病诊断
诊断方法: 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一氧化碳中毒史、治疗史等。 临床表现评估包括患者的神经精神状态、锥体外系症状等。 相关检查可能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 治疗措施: 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缺氧、营养支持等。
急性脑卒中:表现为意识障碍,具有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通过头颅CT等检查可见异常结果。(2) 脑炎、脑膜炎:伴有发热症状,出现脑膜刺激征或神经系统病理体征。脑脊液及头颅CT等辅助检查结果异常。
一氧化碳中毒是主要原因,通常由于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导致。症状较轻而未及时治疗,或症状偏重但治疗后病情好转,几天后又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痴呆、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一氧化碳中毒后的几天内出现,也可能在治疗好转后再次出现。
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是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金标准,碳氧血红蛋白检测超过10%考虑一氧化碳中毒。但临床因碳氧血红蛋白解离较快,脱离中毒环境过久或经治疗可能使检测结果呈正常范围,需结合参照接触史及中毒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测定。
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含量通常超过50%。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护措施,应佩戴防毒面具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保持环境秩序和温暖。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并在专业人员到来前通知负责人。临床诊断基于CO接触史、突然昏迷、皮肤粘膜樱桃红色等症状。轻度中毒者有头晕、头痛、乏力、心悸、恶心、呕吐和视力模糊。
急性中毒可根据下列条件诊断:接触史 (尤其两人以上出现类似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主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必要时可进行血液HbCO2 测定。不能据此判断预后或制定方案。临床症状与HbCO2 水平之间也缺乏相关性。动脉血气检查无特别的临床意义。
如何利用一氧化碳的毒性
1、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指出:一氧化碳中毒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Hb)可逆性结合引起缺氧所致。一般认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30~270倍,能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HbO2)中的氧排挤出来,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2、一氧化碳的毒性来自于它的配位能力,简单说就是与金属离子结合的能力。在体内,氧气与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配位从而进行运输。一氧化碳也能与二价铁离子配位,而且结合能力比氧气强得多。所以一氧化碳能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造成窒息。
3、是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合成气中含有的氯、硫、磷、氧及其他化合物(CO、COH2O等)会引起催化剂中毒,催化剂活性越高对毒性的敏感性越大。
4、原因:一氧化碳的毒性主要体现在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并且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更容易结合,产生碳氧血红蛋白,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
5、倍。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不易解离,使氧离曲线左移,严重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而致全身器官和组织损伤。CO可与肌球蛋白结合,影响细胞内氧的弥散,损害线粒体功能。急性中毒,由于低氧血症,高碳氧血红蛋白血症和CO毒性作用等共同导致多脏器损害。
6、一氧化碳的急性毒性表现为不同动物种群的LC50值,如小鼠在2300~5700 mg/m3,豚鼠在1000~3300 mg/m3等。在亚急性和慢性毒性方面,大鼠吸入0.047~0.053 mg/L的浓度,每日4~8小时,持续30天,会出现生长缓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增加,且肝脏的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受损。
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分级
1、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体内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10%20%。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倦怠。将病人脱离中毒环境并进行吸氧和高氧治疗,可迅速恢复。中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30%40%。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以及神经功能减退。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轻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及四肢乏力等症状。一般脱离中毒环境之后,症状可以自行消减。中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40%。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分级主要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中毒:碳氧血红蛋白含量:10%20%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头晕、头痛,甚至晕厥,口唇呈樱桃红色。
4、及时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诊断分级:轻度中毒: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等症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有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
5、急性毒性:一氧化碳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对不同实验动物的影响如下:小鼠2300~5700mg/m,豚鼠1000~3300mg/m,兔4600~17200mg/m,猫4600~45800mg/m,狗34400~45800mg/m。
6、中毒机制是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强亲和力,形成HbCO并阻碍氧气的结合,导致组织缺氧。HbCO的稳定性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高,进一步加重了组织的缺氧。GB5044—85将一氧化碳的危害分级为II级(高度危害)。值得注意的是,一氧化碳对环境有害,可能会污染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
一氧化碳中毒分级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分类、一氧化碳中毒分级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