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青百科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原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报告)

今天给各位分享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原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报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基于一个基本原理:通过观察物质(如磷)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当磷与氧气反应时,不会产生气体,而是形成固体,导致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下降。这个压强变化使得水有机会被引入容器中,填补因氧气消耗而产生的空隙。测量进入容器的水体积,就等同于测量了原来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份额。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条件为点燃)【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原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报告)-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答案: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常采用燃烧法,通过测定燃烧前后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及过程解释: 燃烧法原理:实验通常采用可燃物质进行燃烧,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生成固体物质。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有: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实验与历史上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相同。

原理: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1/5体积的氧气, 使容器内压强减小,水面上升至瓶内大约1/5体积。反应方程式为:4P + 5O2 === 2P2O5 。装置图:可能产生的误差: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 、装置气密性不好 、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完全消耗完空气中氧气,根据大气压强差,把水压入瓶中,水的体机就是氧气的体积。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原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报告)-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呢?

现象:实验过程中,燃烧的红磷逐渐熄灭了,广口瓶中的水位上升到了大约占据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位置。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解释如下:在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中,通常使用红磷作为消耗氧气的物质。当红磷燃烧时,它会消耗周围的氧气。随着氧气的减少,红磷的火焰会逐渐熄灭。

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观察红磷燃烧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实验现象:钟罩内充满白烟;片刻后白烟消失,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占钟罩体积的1/5。实验结论。红磷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化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如下: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止水夹加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视频源于优翼100,课件制作精良。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原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报告)-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2P2O5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鲁教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我刚刚自己整理的,不一定都对,欢迎大家探讨 【实验原理】2Cu+O2=2CuO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存有30mL空气。② 给装有细铜丝团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化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如下: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止水夹加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等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水平面上升约五分之一。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实验现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压力变化,可以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步骤:首先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出,并关闭排气阀。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结论:空气是混合物,空气中氧气约占1515。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点燃五氧化二磷。集气瓶内预先装有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五氧化二磷,并降低反应温度。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条件为点燃)【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如下:实验目的 学习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 根据某物质只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且生成的物质容易被吸收,从而使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密闭容器内的水面上升来测量的。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有: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实验与历史上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相同。

原理: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1/5体积的氧气, 使容器内压强减小,水面上升至瓶内大约1/5体积。反应方程式为:4P + 5O2 === 2P2O5 。装置图:可能产生的误差: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 、装置气密性不好 、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答案: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常采用燃烧法,通过测定燃烧前后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及过程解释: 燃烧法原理:实验通常采用可燃物质进行燃烧,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生成固体物质。

燃烧红磷消耗氧气,使气压减小,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倒吸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水倒吸入瓶内的体积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结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不足,或未凉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拉瓦锡将少量的汞放在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那就是氧化汞),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剩余的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这些气体就被称为氮气。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常用仪器及药品:集气瓶、燃烧匙、橡胶 塞、弹簧夹、乳胶管、玻璃导管、烧杯、红磷。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4、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④红磷燃烧停止,瓶内温度降低,白烟消失后打开弹簧夹。

5、拉瓦锡曾做过一个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给密闭容器中的汞(即水银)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红色物质生产,密闭容器中的空气体积减少了1/5;他将红色物质取出后加强热,发现红色物质分解成汞和氧气,将氧气放入原密闭容器中,发现容器中的气体成分和空气的成分一样。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红磷足量将空间中的氧气全部消耗,约消耗了15ml,冷却至室温,总体积减少至60ml,试管中空间为50ml,所以注射器中活塞应停留至10ml处。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时还要注意,装置的密封性、红磷必须足量、冷却后读数、装置的总体积等。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基于某些物质与氧气反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从而促使水进入容器。通过测量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可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水槽中水水面为基准线,钟罩水面以上容积被分为五等份。

充分反应掉集气瓶中的氧气 (2)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烧杯中水沿导管被吸入集气瓶中,且约占其容积的1/5 1/5 (3)难 不活泼 (4)碳燃烧产生气体,使瓶中的气压几乎不变。

水进入磷燃烧过的瓶子而几乎不进入碳燃烧过的瓶子。由于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且CO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B瓶基本不进水。改用石灰水后,由于CO2能被石灰水吸收(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所以有水缓慢地进入碳燃烧过的瓶。

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原理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报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