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学化学氧气教案,以及中学化学氧气教案设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制氧气用哪些方法,双氧水怎样制氧气
1、定: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好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注:由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收:用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或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收集氧气。固固加热型,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者加热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来制备,步骤如下。
2、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如下:高锰酸钾制氧、过氧化氢(双氧水)、氯酸钾分解(一般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等。氧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呼吸的氧转化为人体内可利用的氧,称为血氧。
3、实验室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工业(物理变化)分离液态空气 液氧为天蓝色液体。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产生作用。
气体摩尔体积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量这一章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挑战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信心和基础有深远影响。面对学生掌握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教师在反思中调整教学策略,旨在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教学,发现“物质的量”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优化策略,总结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分析了学情,明确了教材特点,提出了教学策略。教学目标需深入理解“物质的量”概念,掌握其与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并学会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
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教学反思:2011版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2化学常用计量(新课标) 【考纲点击】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 .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化学制取氧气的三个方法
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反应式如下:双氧水制取法,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2==MnO2===2H2O+O2↑。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氧气,2KClO3===加热MnO2===2KCl+3O2↑。
制氧气的三种方法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离液态空气法:此过程主要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出氧气,化学方程式为N2 + O2 = 空气。这是一种物理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加热高锰酸钾法:KMnO4受热分解后产生氧气,同时产生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方法一:双氧水加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为催化剂)。方法二:氯酸钾加二氧化锰加热分解(二氧化锰为催化剂)。方法三: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双氧水(过氧化氢)通过二氧化锰催化生成氧气:2H2O2=MnO2=2H2O+O2↑。电解水:2H2O=通电=2H2+O2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次锰酸钾,水和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氧气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还可以通过氯酸钾分解制取,也可通过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分解制取氧气,下面是这三种方法的化学方程式整理。
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三种较为常见:首先是高锰酸钾法,其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在这个方法中,高锰酸钾作为反应物,是一种固体粉末。实验时,将高锰酸钾固体粉末置于大试管中,用带有棉花的导气管塞紧,加热即可使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说课稿
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 方法 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课时的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上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学习了 制取氧气,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求知欲强,.思维活跃。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三《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实验室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通过挥发分馏法分离氧气:2H2O → H2 + O2 通过挥发分馏法,我们可以将水经过加热,然后把水蒸发,最终分离出氢气和氧气。氢气会挥发出去,而氧气则会被留在容器中。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的反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其化学反应式为2H2O2 MnO2 . 2H2O+O2↑。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生成物为水,无有害物质。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制氧效率、产物纯度及操作难易程度都各不相同。
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的方法包括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采用固固加热装置,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这个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2 KClO →[MnO] 加热 → 2 KCl + 3 O。另一种方法是加热高锰酸钾,同样采用固固加热装置,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多样,其中几种常见的方式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过氧化氢(H2O2)在二氧化锰(MnO2)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H2O)和氧气(O2)。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 === MnO2 === 2H2O + O2↑。
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解释: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高锰酸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之一,因为高锰酸钾容易获取,且产生的氧气较为纯净。
中学化学氧气教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学化学氧气教案设计、中学化学氧气教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